Andreessen Horowitz是美國一家知名的創投公司,這家公司的名稱分別來自於兩位創辦人Marc Andreessen和Ben Horowitz的姓名。
左: Marc Andreessen、右: Ben Horowitz,老天,他們倆長得還挺像的,尤其是頭形。
對於這樣有點柪口的英文名字我們或許不太熟悉,但是若提到「Netscape網景」,我們這些身為五六年級的大叔們肯定有點印象,一個大大的N還有一個老舊的木製船舵是Netscape瀏覽器的標誌,當連上網站開始下載網頁內容時那個「N」就會開始旋轉發亮,它是二十世紀未期時連上網際網路探索訊息時的必要工具,也多虧了當時的Netscape,我們現在才能擁有免費好用的瀏覽器以及一個網際網路大爆發的時代。
這兩位創辦人當中的Marc Andreessen,他就是當今網頁瀏覽器的發明者、網景的創辦人,幾年前他與網景老同事Ben Horowitz一同創立這家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不過這並不是本文旳重點,我想提的是一篇最近在網路上頗為熱門的「Mobile Is Eating the World」slide,作者Benedict Evans,他也是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夥人之一,這篇最早公佈在去年11月Andreessen Horowitz的a16z科技論壇,最近Benedict Evans在Tech Summit 2014發表了更新的版本。
在本篇簡報中有些話相當的簡短卻意涵深遠,例如開頭的這兩句話在網路上就興起一股轉載風潮:「Mobile is eating the world.」、「For the first time, tech is selling to everyone.」,還有這幾句「Mobile remakes the tech industry. 」、「When tech is fully adopted, it disappears. 」、「Tech outgrows the tech industry. 」也相當令人玩味。
此外,還值得我們省思的是,那種公司才算是高科技公司呢?創造科技的公司、使用科技的公司、還是用科技創造的公司?
由於這些引人省思的短語和觀點,Benedict Evans的這篇slide最近興起一股轉載風潮(原始版本的網址我提供在文章後面),為了要趕上年輕人的流行跟上時代脈動,我們當然也不能錯過這篇slide,一起來看看吧!目前在網路上已經可以見到很多的翻譯版本,不過我總覺得沒有翻得很好,不是太直白就是沒有表達出作者的真正原意,因此我在每篇slide後方加上自己的敘述,大家參考看看,如果您覺得有誤請再告訴我。
現在只要不是太窮困的人家,每戶家庭至少會擁有一台PC,至於智慧型手機呢?幾乎每個人至少都有一支,甚至是阮囊羞澀的學生也會有低價的品牌可選。
這些號稱智慧型的手機數量加起來可是PC的好幾倍,所以Andreessen Horowitz用了「Mobile Is Eating the World」(行動運算正在吞噬世界)這樣聳動的標題來形容手持裝置深入你我生活的情況。
顯然PC已經深入家庭,但它還不屬於每個人皆擁有或一定要擁有的必需品。
但是可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它擁有跟PC不相上下的功能、配備著最新高科技硬體且可執行各種不同功能的APP程式,每個人都會想要一支,所以,這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次,我們自願性且非常樂意地去購買並學習接受這高科技玩意。
大家都一窩蜂使用的結果,造成網際網路的人口增加如此迅速;你看,1995到2000年間,它的成長幅度像吹泡泡一樣快速,從不到5千萬成長到4億多。
而且還沒結束!再接下來4年的上網人口成長率更加驚人,而智慧型手機的成長率也在這四年隨著iPhone的發表一夕爆發,其中大部份的上網人口都是由智慧型手機的成長來帶動的。
那麼,未來呢?智慧型手機將會持續成長,我們猜測到了2020年時,所有的上網人口基本上會與使用手機的人口相當。
不使用網路的人數與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數,兩者的比率會持續的下降,隨著Apple與Android競爭加劇,戰場並且往中低階市場延伸,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數在2011開始大幅減少,最終貼近於未上網的人數,換句話,也就是「智慧型手機=網路」。
到了2020年,八成的成年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而擁有PC的還不到四成。
最新的iPhone(應是指去年的iPhone 5S)CPU內含的電晶體數目,是1995年代Intel Pentium CPU的625倍。若依此計算,光是iPhone發表的那個週末,蘋果所賣出的電晶體數目是整個1995年度全部PC CPU電晶體的25倍。
因此,其實現在每個人隨身都攜帶著一台超級電腦。
真的是每個人都會有一台超級電腦!就算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均收入雖低,但低階的智慧型手機仍有其市場,每個人還是負擔得起。
在這樣每個人隨身都帶著電腦、人人都能存取網路的情況下,那麼首先,在這樣所謂「行動運算」浪潮的衝擊下,最先被改變的將是網際網路。
我們一天中有更多的時間被花到手機APP上,以往在PC上瀏覽器的重要性和相當被重視的網頁瀏覽次數的時代逐漸過去。
行動運算的浪潮仍未止歇,有更多更多的事物與功能持續的加入,你我隨時都可以把需要的功能放到手機上。
人們對於各類型的APP需求如此愈來愈多,行動運算的生態系統也隨著地區、用途、功能取向的不同而開始顯得複雜。
智慧型手機上搭載了各式的感應器,可感知外界的狀態並進行互動,因此比起PC更為精密複雜;這些各式各樣的感應器擁有特殊的功能和目的,並與背後廣大的APP們共榮共生,每當有一種新的感應器加入,就代表了一個新商機的出現。
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數量多出PC好幾倍,且人們對於手機的功能與要求更趨地域與個人化,因此,其衍生出的需求與商機與其數量相比,更是高達十倍以上。
2012年10月,Facebook宣布正式啟用行動App安裝廣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它讓Facebook的廣告獲利增加了一倍,並且總共帶來約65億美元的收入。
SMS Global和WhatsAPP每年處理驚人的簡訊量,例如Global SMS一年就處理了7.5萬億則簡訊,WhatsApp則是7.2萬億,但是實際上所投入的工程師人數,卻僅有30人左右。
這是因為行動運算普及會導致費用大幅降低,改變了初期創業資本的需求。
2000年,每多100位員工可多服務100萬客戶,增加的成本是1000萬。
今天,每多10位員工可多服務1000萬客戶,增加的成本是100萬。
未來,每多1位員工可多服務100萬客戶,增加的成本是0。
行動運算重新定義了科技產業。
智慧型手機產業自2011年開始便如洪水爆發般,出貨量以雷霆萬鈞之勢壓得PC產業抬不起頭來。
現在的消費者有一半的錢都花在行動裝置上,您可以看到所有消費性電子銷售營收當中,有一半左右是來自行動裝置相關的產品(smartphone & tablet)。
1999年,人們用底片拍照並洗出了800億張相片。
今年(2014),總共有8000億張數位相片分享到社交網路上。
而配備相機的iPhone和Android手機銷售量,比起日本從以前到現在所有生產的相機總數還要多。
由於手持裝置的擠壓,在這五年內,搭載微軟作業系統的PC裝置已經逐漸萎縮到25%。
而蘋果和其它的智慧型手機廠,所產生的營收總額已經接近整體的PC產業。
全球高科技重心正逐漸從西雅圖(Microsoft/Intel)和芬蘭(Nokia)移出,而在亞洲的苦主則是日本。
這是因為行動運算對於供應鍊產生的槓桿效應:
大量的小型、便宜、高效率且低耗能的手機晶片 → 新的產品:穿戴裝置、物網網、智慧電視、聯網汽車、無人機等等 →資料中心開始改變,從大而昂貴的運算主機以及Intel CPU,到ARM CPU和簡單的元件(多台PC取代大型主機)。
ps:「Big Iron」指的是巨大、昂貴、但處理速度速度非常快的大型主機,例如Cray的超級電腦或IBM的mainframe主機。
更有趣的,行動運算也改變了其它的產業。
為什麼會改變了其它的產業?因為這類行動科技支配了我們大部份的時間
紫色和綠色區域分別代表我們一天中平均花在兩大類活動的時間比值,前者代表我們花在多媒體影音以及社交溝通上的時間,我們可以想像這其中有極大的比率是透過手持裝置進行的,而後者則是除了這兩大類之外的其它活動所佔的時間。
這些耗去我們大半時間的高科技產品,有超過1/3時間是集中在少部份的知名公司,例如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等。
如果你問問現在11~15歲的小朋友最想要的是什麼?答案是手機。
這些新世代的小毛頭們幾乎都使用手機的即時傳訊APP和社交網路來溝通,連email都懶得用了,而email仍然是成年人主要的溝通工具。
此外,電視也不再是人們觀看影片和電視的主要媒介,在手持裝置和PC上的影音分享和串流媒體已經取代了電視的功能。
為了因應手持裝置旳需求,液晶面板的出貨量在2014已經超過了40億平方英呎,相當於地球上每個人擁有一平方英呎。
不過雖然行動運算科技支配著我們的生活,但其實這些科技的產業營收總額,還比不上傳統的汽車與服飾業。
我們需體認到,科技的應用有三個面向:
- 創造科技的公司
- 購買並使用科技的公司
- 使用科技創造的公司
想看看,有那些公司是購買並使用科技的?
亞馬遜:號稱是21世紀的西爾斯公司,它是科技公司嗎?還是一間用科技創造出來的傳統零售公司?
ps:西爾斯公司是世界零售企業的先驅,由理查西爾斯在1886年創建,出售的商品包括了鐘錶、生活用品以及鑽石甚至是房子都有,當時美國出售的所有商品幾乎都能在西爾斯的郵購目錄中看到。
雖然Amazon在網路業界聲勢浩大,但若我們將眼光放到包含傳統的整體零售業,Amazon所佔的營收比例其實相當小,不到1.25%。
每一波新的科技浪潮都會帶來新的商機,例如知名的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興起便是依賴Internet和社交網路的盛行。
重點是,那些「高科技」能否融合在商業中?
例如,食品業的McDonalds以及零售業的Walmart,它們的商業流程中都需要卡車和州際高速公路運輸來傳遞貨物和商品,而旅遊業的AirBnB以及運輸業的Uber、Lyft也都需要,不過它們使用網站和手持裝置便可完成類似的服務。
當卡車或州際高速公路剛發明或完成的時候,能夠馬上並充份使用的企業如McDonalds和Walmart,在當時都被認為是所謂的「高科技」公司,而現在它們已被歸類為傳統行業。
因此,當科技深植入心之後,它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例如,我們不再關心Railways,雖然它在20年代被視為高科技,但它已經是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
「鋼鐵」也是。
「電腦化」呢?看來它也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了。
「軟體」?看來也快要變成過去了。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軟體將要吞噬世界?其實正因軟體即將過時,所以代表了軟體與你我的日常生活已經分不開了。
「Tech outgrows the tech industry」
同樣的,當科技就存在你我周遭時,它就已經超越了你我所謂的科技產業。
因此,知道為什麼我說「Mobile Is Eating the World」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