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從BYOC談到私有雲

Acer BYOC自建雲

Acer的BYOC自建雲,可分為B2C與B2B兩大類:

B2C

商業模式:以消費者PC為雲端主機,每個人透過手持裝置APP就可以存取自己PC上的各式檔案;分成ab文件、ab相片、ab檔案、ab音樂等四大類程式,在宏碁網站http://www.acer.com.tw/ac/zh/TW/content/byoc-consumer可下載這四套ab程式,安裝在PC後,再透過Android或iPhone手機搜尋Acer ab app,分別安裝這四大類的app,就可以在手機上存取PC上的文件、相片、檔案與音樂。。
獲利方式:目前為免費,且原先限制僅能安裝於Acer PC的限制也已取消,對於B2C宏碁至今尚未找到確定的營利模式。

B2B

商業模式:此為宏碁BYOC的主要方向,基於目前既有的雲端平台AOP(Acer Open Platform),提供給有需要建置雲端計算的企業一套解決方案,亦即由宏碁提供系統整合服務,協助需要私有雲的企業架構;目前拉攏相關合作業者,針對有興趣在車聯網、健康醫療服務、電信、智慧家庭這四大領域發展私有雲的業者提供平台架設服務。
獲利方式:技術的咨詢及授權、權利金、雲端平台的維護服務費用、相關軟硬體的銷售。
對於B2C,宏碁的想法很直接,就是打算在PC與手機之間建立起一條緊密的需求線,希望大量手機用戶能帶動PC的需求,或者…至少讓手機的用戶覺得PC還有些用處而不會閒置;他們設想消費者們會將PC大容量的空間作為檔案的集散中心,有隨時想聽的音樂檔、有各式不同類型檔案、待編輯的Office相關文件、多得嚇人的相片,因此宏碁分別為這四類的用戶製作了獨立的app,讓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存取PC上各種類型的檔案,因此你的PC就是個人私有雲,也就是「自己的雲端自己架」。
但其實這種把PC作為個人雲端來使用的方式,我認為它比起Google、Dropbox、Microsoft、Box等等大廠以公有雲方式所提供的雲端硬碟,在應用環境與操作上更加的不方便也不容易普及,或許只對少部份PC重度使用族群有用處,這部份我們未來再加以討論。
至於B2B的部份,宏碁AOP雲端的伺服器規模遠遠比不上Amazon、Microsoft、Google 等等公有雲大廠,因此選擇以服務企業架構私有雲似乎是宏碁目前唯一的選項,不過,問題是,大型企業在建置自有雲端的專案上,對於軟硬體會要求更大更多的自主權,而眾多的中小企業,普遍基於價格因素偏好公有雲方式,因此,宏碁若要以BYOC服務型態來跨入雲端市場,那麼,他們背後單純的「以服務來拉抬自身硬體銷售」思維,可能反而成為推廣BYOC服務的致命傷。

私有雲概念正逐漸轉型中

此外,最重要的是,BYOC所依賴的「私有雲」這個概念正逐漸在退化及轉型當中。
談到私有雲、公有雲以及混合雲的定義,或許我們可以用晶圓代工為例來打個比方,公有雲就像晶圓代工,所有IC design house都將IC交由代工廠來生產製造,因此同樣的,我們可以租用公有雲而將所有的資訊服務建置在其上,那麼私有雲呢?就像是自己蓋一座專有的晶圓廠以實現AMD 創始人Jerry Sanders說過的「擁有晶圓廠才是真男人」的策略,當然就是從最底層的軟硬體建置到最終的雲端服務都是自己來規劃完成,那麼混合雲呢,就是以資料存取性質來區分,分開放置於自有的私有雲和租用的公有雲上。
然而,這三種雲本身又同時具有實體與觀念上的意義,我們可以先租用公有雲,再利用這雲端環境建置專門for公司內部使用的私有雲環境,同樣的,也可以利用公司內部豐沛的硬體資源自建私有雲之後,再以公有雲承租方式分配給大眾使用,因此,對於Amazon來說,AWS是在其私有雲上搭建租賃用的公有雲環境,而對於眾多租用AWS的企業而言,則是在其公有雲上建置其私有雲、或建置提供各種服務的公有雲環境,換句話說,私有雲能作到,公有雲也能作,但公有雲能作的,私有雲不一定能作(例如提供給第三方使用)。
而目前企業在考慮雲端服務時,仍會偏好私有雲而非優先採用公有雲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來自於三點誤解:
  1. 資料的安全性的考量:主觀上認為重要的資料擺在私有雲一定會比公有雲來得安全,亦即將內部資料擺在公有雲上抱持著疑慮。
  2. 經濟效益的考量:認為自行建置私有雲一定會比租用公有雲來得便宜,尤其是OpenStack這類開源免費軟體的盛行更是讓企業趨之若騖。
  3. 使用彈性的考量:認為私有雲的使用彈性比較大,雲的大小和規模以及使用方式可以自行定義調整。

私有雲的前景

  Matt Asay最近在TechRepublic.com的一篇專欄文章:「Private cloud's very public failure」指出目前正火紅的企業私有雲建置軟體OpenStack不但無法協助建構雲端系統,而且更是企業在執行建置雲端專案時失敗的主因,最主要的理由是:私有雲的概念與雲端運算是相悖的,因此它最終將過渡為混合雲,並逐漸往公有雲靠攏,而私有雲的建置軟體OpenStack,由於太過蓬勃的社群與日趨複雜的架構,使得它一直無法提出一套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版本,使得僅有5%的企業自認它們建置的私有雲是成功的。
Matt Asay目前是Adobe公司行動業務的副總裁,他曾任職知名的noSQL大廠MongoDB,對於Big Data, cloud, mobile...等方面的開放源碼軟體相當有興趣,他也在TechRepublic.com發表過相當多的文章,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篇他最近發表的「Private cloud's very public failure」的重點,原文網址在http://www.techrepublic.com/article/private-clouds-very-public-failure/?tag=nl.e101&s_cid=e101&ttag=e101&ftag=TRE684d531
http://tr2.cbsistatic.com/hub/i/r/2014/08/04/2fff4c4d-7770-4d60-9d9d-d65bb3c630ed/resize/620x485/f7687b2ed4674ed8c1982f957ef95372/cloudhead.jpg無怪乎私有雲業者開始稱呼自己為混合雲,因為私有雲的路愈走愈小,在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它註定要失敗。
Gartner分析師 Tom Bittman 探究了為何有95%的私有雲專案失敗的原因,它們的原因都相當明顯:私有雲與雲端運算的未來發展是矛盾的;另外,更加不幸的是,愈來愈多的企業轉向開源免費的OpenStack,開始架構自有的私有雲服務,但這卻讓私有雲的未來發展更加雪上加霜,您可能想問,為什麼?

不但開始就失敗,也經常失敗

大約五年前,Amazon AWS的執行長 Andy Jassy就曾經指出私有雲的問題:一般企業在建置資料中心(機房),對於所需的運算資源規模很難評估,同樣的問題在自行建置私有雲時更會發生,而且更難以估計出實際需求的大小。
    但是這種情況會經常發生嗎?我們普遍都認為,一間大公司理論上應該能夠將建置私有雲的費用降得比租用公有雲更低,而且,從某些觀點來看,企業內部在擁有特定規模的運算資源之後,會因為充分利用而更有效益,正如Chris Aniszczyk在Twitter建議的:"私有雲的好處是大小和規模都可以自己來決定”,不是這樣子嗎?
是的,但是這樣的論點卻未必適用在你的公司,或者說...甚至於大部份的公司都不適用。
  如果雲端運算的目的僅是在於將資源作更彈性的利用,而讓企業經營運作上更具彈性,那麼架設一個內部的私有雲(相對於利用現有資料中心的資源來說)的效益應該不會離這個目標太遠,但是目前的問題是,一般公司經常誤認所謂的建構雲端運算就是將所有實體機器包上虛擬化的糖衣,最終結果當然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Private cloud deployment
Gartner的調查:企業建置私有雲失敗的原因比例
正如Apprenda(一家美國的PaaS雲端運算公司)的Chris Gaun指出的:企業組織經常掉入一些陷阱,認為私有雲就是使用一些VM包裝工具(如Chef/Puppet/VMware等)在經過特別規劃的硬體設備中架構出一套虛擬化環境,讓所有的主機與服務執行在這封閉的環境中,但是,往往結果是,這套號稱可因應企業需求而調整的運算環境卻與企業的商業流程完全無關,換句話說,企業組識與營運可能變動,但是這套架構於固定的硬體設備上的虛擬化環境環境卻是受限的,表面上你能夠放大或縮小最上層VM的數量,卻無法動態調整下方的硬體層的配置與規模,這點,是企業私有雲最致命的問題,因為,無論建置的私有雲有多壯觀多具規模,卻因為實際上無法因應企業的彈性而改變,使得大部份企業的私有雲因達不到當初所規劃的效益而以失敗告終。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建置私有雲的唯一好處是,讓它們感覺仿佛擁有了創新,好似擁有了高科技雲端計算,但實際上卻僅是在陳舊的IT設施上披著一件好看的外衣而已;所以Gartner之前所作的調查就發現,所有架設私有雲的企業中,只有5%自認為成功,而這些其它高達95%自認私有雲專案失敗的企業,不約而同的都是採用了私有雲建置軟體中最有名的OpenStack來建置。

OpenStack不是解決方案

受歡迎,不代表它能保證成功。
OpenStack強大的社群支持以及下載人氣反而成了它的軟肋,愈來愈多的公司為它提供各式不同功能的插件,並且持續的以驚人的數量在增加,然而卻也讓它愈來愈複雜,且未來的發展與定位也更不明確,很多OpenStack初入門者沒有頭緒要如何才能成功的應用,因此Joyent(一家雲計算服務公司)的Bryan Cantrill便提到,建置私有雲的企業普遍失敗主因,就是因為OpenStack自身的複雜性。
因此目前OpenStack最迫切的問題,是無法像Red Hat提供的RedHat企業版Linux一樣,能夠提供給企業一個好用且受信任的集中版本以簡化OpenStack的使用體驗,以便讓企業能著眼於公司需求,將重心放在減低移轉私有雲平台成本並制訂明確的私有雲策略,而非漫無目的的擴展不必要且花俏的插件功能。
    另外,就算少數的企業能夠成功的架構私有雲,還有最重要的問題OpenStack所無法解決的,就是「私有雲」這個概念正逐漸被打破,公有雲巨頭們,如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們正在侵蝕私有雲的市場,讓愈來愈多原先被認為適用於私有雲的軟體和服務也逐漸轉入公有雲上執行。因此,未來只要是跟公有雲比起來不具有效益的方式,無論是採用私有雲或是利用企業內部資料中心(機房)的剩餘資源,都只有被淘汰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